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 元宵节 > 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 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 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作者:农历小编 来源自:农历网 时间:2024-03-27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在元宵节期间有一项传统的习俗是点灯,那么你们知道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吗?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挂起红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庆祝团圆和幸福,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看看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和忌讳吧!

【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

男女送灯的数目不同

根据传统习俗,去世的男性送灯要双数,去世的女性送灯要单数。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男女的性别在阴阳中是相反的,男生阳、女生阴,男性的身体中有两个脉轮,代表阳气充沛,因此送双数的灯可以代表男性的阳性特质;而女性的身体只有一个脉轮,代表阴气偏重,所以送单数的灯可以代表女性的阴性特质。同时,传统上多以白灯为主,而白灯又代表清净、纯洁之意,因此男性逝者送双数白灯,女性逝者送单数白灯。

谁先点燃灯为吉利

在送灯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那就是谁先点燃灯是要有讲究的。根据传统习俗,先点燃的灯光越亮,寓意就越好。因此,谁先点燃灯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在一些地方,还会为了谁先点燃灯而争吵,甚至是发生矛盾,这种现象虽然不太好,但也说明了人们对于这个传统的重视。

家里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

正月十五送灯是有讲究的,这天除了要为祖坟送灯外,家里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这是为了让逝者在天堂能够感受到家人们的思念和祝福,并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这个习俗也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家可以利用电灯或者电烛来替代传统的灯。

总的来说,给逝去的人送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在这个风俗中,人们不仅可以缅怀逝者,还可以通过祈求和祝福,表达对今后的期望和希望。在送灯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守一些规矩,以尊重传统,也为了更好地祈愿。希望大家能够保留这个中国古老传统,把这个美丽的习俗继承下去。

送灯的寓意

1、尊敬和怀念

元宵节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是一种表达尊敬和怀念已故亲人或祖先的方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家庭仪式,通过点亮灯笼或蜡烛来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敬意和怀念。

2、寓意光明

送灯的背后有一个象征意义,即通过点亮灯来驱散黑暗和带来光明。这个寓意是希望已故的亲人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幸福和光明。

3、传统仪式

送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着对祖先和先辈的传承和尊敬。这种仪式有助于保持和传承文化传统。

4、家庭团聚

元宵节一般是家庭团聚的时刻,通过送灯和纪念已故的老人,也可以强化家庭的凝聚力,让家人团结在一起共同纪念祖先。

【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元宵节这天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时,到熟人只能点头示意,不能说话,以示祭奠先人和逝者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因为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使用蜡烛的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风水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节日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精彩推荐

大师亲算